2017年6月2日,应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学学科组陈策实研究员和肿瘤信号转导学科组陈勇彬研究员邀请,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孙毅到所做了题为“SAG/RBX2 E3 ubiquitin Ligase: From target identification to drug discovery”的学术报告。
孙教授首先介绍了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是维持细胞内稳态的必要过程,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Irwin Rose,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的作用。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是一个多步骤反应的过程,蛋白质先被泛素标记,然后被分解。通过这个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细胞以高度特异性的方式对不需要的蛋白质进行降解。随后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噬也是一种广义的降解。有趣的是,他们获奖的工作最早发表在BBRC和FEBS Letters杂志。孙毅教授鼓励大家进行高创新新的工作,不要太在意论文发表的杂志。
Cullin-RING ligase(CRL)是一类E3泛素连接酶,CRL家族蛋白的活化需要Neddylation修饰。孙教授课题组发现E3泛素连接酶SAG (Sensitive to Apoptosis Gene)是一个压力诱导蛋白,有抗凋亡、促进血管生成等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通过遗传学手段在小鼠敲除SAG研究其功能,发现缺氧条件下,SAG被诱导表达而且和CUL1-FBXW7形成复合物,抑制下游NF-1的降解,从而通过活化K-Ras促进细胞存活抵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
为了寻找靶向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抑制剂,孙教授利用广泛抑制Neddylation的抑制剂MLN4924靶向所有CRL泛素连接酶。MLN4924的作用机制是靶向Neddylation的E1激活酶,基于孙毅教授团队的工作,目前启动了抗肺癌的临床II期实验。孙教授团队通过和王少萌教授的合作,寻找到特异抑制E2结合酶UBC12-DCN1的小分子抑制剂DI-591能够选择性抑制CUL3,随后还发现了能靶向抑制UBE2F的另一个小分子抑制剂选择性抑制CUL5从而积累Noxa诱导NSCLC细胞凋亡。
在场的陈策实、陈勇彬、焦保卫、齐晓鹏和赵旭东研究员对孙教授的报告非常感兴趣,大家随后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一:听众在听孙教授作报告)

(图二:孙毅教授)
(图三:听众和孙教授讨论)
专家简介:
孙毅,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密西根大学终身教授。2012 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 会士(fellow), 2013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2014年1月出任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孙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分子标志物/抗肿瘤分子靶点鉴定以及小分子抗癌药物的研发工作,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凋亡敏感基因(SAG), 作为CRL(Cullin-RING ligase)E3连接酶的催化核心分子,鉴定了SAG在细胞凋亡, 肿瘤发生, 新生血管形成和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正在研发CRL E3连接酶和类泛素化通路的抑制剂。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军者之一。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Dev Cell、eLife、J Cell Biol、J Clin Invest、Mol Cell、Nat Communs、PNAS等国际权威杂志,累计论文200篇。获得授权国际专利5项,相关研究获得多项科研基金资助;兼任8种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和70多种国际期刊的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