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下午,应实验室肿瘤生物学学科组陈策实研究员和肿瘤信号转导学学科组陈勇彬研究员邀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医学影像及医学工程所陈小元博士到重点实验室做了题为“Evans blue based Theranostics”的学术交流会。
癌症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治疗失败的情况,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采用先诊后疗与先疗后诊交替进行的方式,这需要分子影像学及转化医学相结合的平台来完成。近年来,设计新的分子影像系统用于疾病早诊,疗效监控,研发先导化合物成为了治疗新方向。
陈小元博士首先简要介绍了Theranostics(治疗与诊断学)的概念,这个领域致力于探索新的个体化分子影像探针,设计高效和精准的检测方法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陈博士团队利用纳米材料、磁、光和放射性同位素开发了高灵敏度度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开发新型分子影像探针用于临床诊断,同时探索药物优化设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随后陈博士针对Evans Blue(EB)这一生物染料的新用途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详细阐述。EB可以结合到血液中的白蛋白,传统的EB用于观察实验动物的血液体积,探索肿瘤血管和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检测等。陈教授团队通过改进之后开发了基于EB染料标记的新型应用领域。1、在PET显影技术中的应用。将18F进行标记的EB可以用于淋巴系统示踪。2、在T2D(二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聚乙二醇修饰(PEGylation)是目前有效地延长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的方法,但是,如果用EB结合一种治疗二型糖尿病多肽Abextide(Exendin-4 Peptide),这一多肽在降低血糖的功效上比FDA批准的Albiglutide更加显著。3、内放射治疗。放射性标记的EB-RGD目前应用于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过EB标记的RGD随着时间延长增加在肿瘤部位的积聚。4、与疫苗的结合。EB与CpG寡聚疫苗结合后显著提高其滞留在淋巴结的时间,这将在肿瘤、HPV等疾病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5、与药物前体的结合。EB能够可逆性修饰化疗药物喜树碱,然后包裹形成纳米颗粒,延长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时间,协助其在肿瘤病灶处积聚从而显示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
陈小元博士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深厚的造诣,渊博的知识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转化应用研究给大家带来启迪。最后,陈小元博士指出,重点实验室具有独特的灵长类资源优势,希望以后加强和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合作。陈策实、陈勇彬、刘蓉、杨翠萍、动物学研究刘素青等参与了讨论。

(图一:陈小元博士作报告)

(图二:听众认真听报告)

(图三:听众与陈教授交流)
专家简介:
陈小元博士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1999年获得美国爱达荷大学博士学位。经过Syracuse大学和Washington大学圣路易分校博士后训练,于2002年进入南加州大学放射学系任助理教授,2004年转入斯坦福大学,2008年升为副教授。2009年陈博士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医学影像及医学工程所(NIBIB)任终身资深研究员,分子影像及纳米医学实验室主任。2012年获NIBIB Mentor Award, 2014年获 NIH Director’s Award, 2016年获 ACS Bioconjugate Chemistry Lecturer Award, 2017年当选AIMBE Fellow。陈博士的科研方向主要涉及体外诊断,体内成像,基因/药物的纳米载体,以及诊疗一体化。陈博士已发表500多篇SCI论文(H影响因子103,引用率>54000次)。陈博士是ACS Nano等多家杂志的编委,Theranostics杂志的创刊主编(2015年影响因子8.854),中美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会(CASNMMI)前任主委,中美纳米医学及纳米生物技术学会(CASNN)现任主委,以及美国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会(SNMMI) Radio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uncil (RPSC)主委